近日,合肥经开区公用事业发展有限公司与合肥市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在真实地下管网作业场景中,联合开展了一次强降雨天气应急演练。
演练成功应用我院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哈工智灵自主研发的“无人井下封堵机器人”处置模拟险情。此次实战演练的成功,标志着双方在城市智慧排水与应急处置领域的合作取得新突破。
近年来,合肥经开区公用事业发展有限公司与合肥市智能机器人研究院深入开展深度合作。双方聚焦城市智慧排水管网建设领域的痛点与难点,依托先进的智能机器人技术,共同推进多项核心研发与实施工作,包括:AI大模型的开发与应用、智能运维机器人及系统的研制、以及新材料新技术的探索与集成。
通过不断加快创新装备与机器人系统的研制步伐,持续深化地下管网特种机器人的理论研究和创新研发,有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进程,取得一系列合作成果,为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构建智慧排水体系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
应急演练现场
模拟险情:强降雨致管网堵塞积水
本次演练模拟合肥经开区遭遇持续强降雨,某区域地下管网因异物淤积或结构问题出现严重排水不畅,导致路面积水快速上涨,情况紧急,需立即对破损管口进行封堵并实施应急排水。
机器人上场:地面远程操控,复杂环境下精准封堵
面对传统人工地下管网作业存在的空间狭窄、环境复杂、安全风险高等难题,“无人井下封堵机器人”迅速投入实战,它能够替代人工潜水进入地下管网,使用气囊工具节流管道水流。演练现场,操作人员全程在地面远程操控。该机器人展现出良好的环境适应性,能在浑浊的积水中自主移动并准确定位堵塞点。随后,机器人灵活操作机械臂及专用装置,对目标破损管口和关键节点实施了快速、精准的封堵作业。作业过程中,机器人实时回传地下管网高清影像及关键数据至地面指挥中心,为应急排水决策提供了及时、有力的信息支撑。
演练成效:验证装备效能,提升处置能力
在“无人井下封堵机器人”的有效保障下,合肥经开区公用事业发展有限公司排水抢险团队迅速完成了应急处置任务,成功化解了此次“模拟险情”。实战环境下检验了“无人井下封堵机器人”在复杂管网环境中的导航、定位、封堵及信息回传等关键功能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成功验证了装备性能。同时也验证了利用智能机器人替代人工作业,在危险、有限空间内进行高效、安全应急处置的可行性,探索了安全作业的新模式。演练有效磨合了排水抢险队伍与智能装备的操作配合、现场信息获取与指挥调度流程,使人机协同作业效率进一步提高,为提升应对类似突发管网事件的处置效率和安全性积累了宝贵经验。
未来合作:深化研发应用,服务城市安全
合肥经开区公用事业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演练是落实双方进一步合作、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一次具体实践。演练结果令人满意,证明了智能装备在解决地下管网安全运维痛点上的实用价值。
未来,合肥经开区公用事业发展有限公司将继续携手合肥市智能机器人研究院,聚焦智慧管网AI大模型应用、智能运维机器人研发等方向,加速推动相关科技成果的转化落地。通过科技创新,持续提升城市排水管网监测、维护及应急抢险的专业化与智能化水平,为合肥经开区构建更加智慧、高效、安全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提供坚实支撑。
合肥经开区多年来持续通过数智化技术赋能城市排水管理,2023年上线的“智慧排水综合管理平台”,集成GIS、物联网、大数据技术,构建全环节监测网络,实现实时预警、精准溯源,提升管养效率。
合肥经开区智慧排水综合管理平台
通过“人工+机器人+智慧平台”协作,推动城市地下管网维护向主动预防转型,显著降低作业风险,提高设施稳定性。截至目前,全区已有127条道路、总长达1335公里地下管网以及1079个排水户纳入平台系统监管。与此同时,地下管网智能作业机器人等装备的研发与应用也在同步推进,作为城市智慧排水建设的重要一环,是有效解决地下管网监测检测、安全防护和应急处置等难题的关键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