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科创周刊:一季度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26%,安徽首批顶尖孵化器建设榜单发布;哈工大打造机器人领域顶级国际期刊

发布时间:2025-04-22 13:24:38

 
    政 策 速 递    
 
工业和信息化部:深入实施“工业母机+”“机器人+”推广应用行动
 
       4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2025年一季度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陶青介绍,一季度装备工业近七成的重点产品产量实现了增长,增长量达到69.2%,比去年同期扩大了16.7个百分点。一季度,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产量达到14.9万套和260.4万套,同比分别增长26%和20%。
 
       下一步,工信部将出台机械、汽车、电子装备等三个行业新一轮的稳增长工作方案,推动重点行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从供需两侧协同发力,全方位扩大有效需求。“补短板”方面,深入实施“工业母机+”、“机器人+”、高端医疗装备等供需对接和推广应用行动,持续提升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出台相关行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
 
(来源:央视网)
 
 
《2025年数字经济发展工作要点》印发 推动数实深度融合
 
       为加快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印发《2025年数字经济发展工作要点》,提出7个方面重点任务,包括:加快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加快完善数据产权、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等数据基础制度;筑牢数字基础设施底座,统筹“东数西算”工程与城市算力建设;提升数字经济核心竞争力,梯次培育布局具有国际竞争力、区域支柱型、区域特色型数字产业集群;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实施数字消费提升行动、品质电商培育行动等。
 
(来源:人民日报)
 
安徽首批顶尖孵化器建设榜单发布
 
       4月16日,安徽省科技厅发布安徽省首批顶尖孵化器建设榜单,拟聚焦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机器人、空天信息、集成电路等5个领域进行布局建设。
 
       其中,人工智能顶尖孵化器聚焦人工智能算力、大模型及“人工智能+”行业应用领域;生命健康顶尖孵化器聚焦创新药物、创新药械、生命健康等领域;智能机器人顶尖孵化器聚焦机器人领域前瞻性和颠覆性技术;空天信息顶尖孵化器聚焦关键材料、元器件和部件、智飞系统、深空探测、航空航天等产业领域;集成电路顶尖孵化器聚焦集成电路设计、设备、EDA软件、材料、先进封测等领域。
 
       针对上述5个领域,建成检验检测、小试中试、概念验证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助力孵化企业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孵化一批高成长科技企业,落地一批新场景,形成高效协同、开放包容的创新创业生态,带动区域产业快速发展。
 
(来源:安徽省科技厅)
 
 
 
2027年安徽“专精特新”企业将达8000家
 
       日前,安徽省政府印发《安徽省加快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发展机制行动方案》,推动探索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安徽实践。提出到2027年,安徽省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更加紧密,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态势持续加速,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新增、改造本专科专业点1800个以上,建设培育特色高校40所;企业研发投入、研发人员、研发机构、发明专利占全社会比重均超过85%。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分别达到5万家、3万家、8000家、50家。横向科研经费年均增幅超过20%。
 
       安徽省将推动科技金融服务载体和机构数量超过100个,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力争突破1万亿元。全省注册落地私募基金超2500只,科技型企业直接融资比重进一步提升。
 
       安徽省将打造赋能融合创新的综合性平台服务公司,切实提升服务功能,推动市县或园区平台公司加速向“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发展服务商转变。
 
(来源:安徽省人民政府网)
 
 
安徽布局100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4月16日,安徽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透露,2025年,安徽将布局实施100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并从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强化科技攻坚项目、深化科产融合等多领域发力,加快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其中,产业创新类科技计划项目,原则上全部由企业承担。
 
       着力培育一批科技领军企业,支持其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省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建设高能级科创平台。建立(潜在)独角兽企业培育库,搭建省级服务平台赋能独角兽(潜在)企业成长。开展企业创新积分制工作,遴选12家银行研发专属的“积分贷”产品,缓解科技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加快培育发展量子科技、通用智能、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全面推进量子科技和产业中心建设,力争全省量子领域企业达100家、专业人才达3000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省级“人工智能+”应用示范标杆场景10个左右。打造场景创新示范区,遴选发布一批机会清单、能力清单和标杆案例清单。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顶尖孵化器、新型研发机构等公共服务平台,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融通机制。
 
(来源:合肥晚报)
 
 
 
    行 业 头 条    
 
 
全球发布!哈工大打造机器人领域顶级国际期刊
 
       据“哈尔滨工业大学”官微发文,哈尔滨工业大学与Wiley出版集团联合推出的国际学术期刊《智能机器人(英文)》(SmartBot)首期创刊号于2025年3月正式面向全球发布。
 
       该期刊汇聚了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的49位国际编委,其中包括26位国内外院士,由瑞士工程院院士Bradley Nelson教授担任主编,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工大副校长刘宏教授任编委会主任,哈工大李隆球教授任执行主编。
 
       作为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SmartBot依托哈工大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致力于打造机器人领域国际顶级学术交流平台。
 
       SmartBot聚焦机器人技术前沿与交叉领域,发表原创研究、综述及评论等文章,内容涵盖机器人化制造、软体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医疗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方向。
 
       首期创刊号以"智能机器人前沿突破与范式创新"为主题,发表1篇主编社论和5篇权威综述,文章来自中国、瑞士、德国、日本。
 
(来源:快科技)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马落幕
 
       4月19日举行的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持续刷屏,相关微博热搜超23个,话题阅读量超23亿。
 
       据主办方公布的最新数据,在21.0975公里长的赛道上,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制的天工Ultra最先冲线完赛,夺得冠军,总用时2小时40分42秒;第二名(亚军)来自小顽童队的松延动力N2机器人,最终用时3时37分50秒;第三名(季军)来自上海卓益得机器人有限公司(DroidUp)的“行者二号”机器人,最终用时4时25分56秒。
 
       该赛事是全球首场“人机共跑”活动,吸引了20支机器人赛队和12000名人类选手同台竞技,这场赛事不仅检验了机器人行走奔跑等能力,更暴露了技术瓶颈与进步空间,中国正引领具身智能浪潮,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或超4000亿元。
 
(来源:钛媒体)
 
首批人形机器人系列国家标准正式立项
 
       近日,全国机器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591)传来消息,首批人形机器人系列国家标准正式立项,标志着行业规范化、标准化建设迈出关键一步。
 
       本次立项的标准涵盖了人形机器人的多个关键领域。在术语和定义方面,将对人形机器人领域的专业词汇和概念进行统一规范,明确人形机器人的形态、功能等基本特征。
 
       针对人形机器人的运动能力、感知能力以及交互能力等核心性能指标,制定标准化的测试流程与评价准则。
 
       鉴于人形机器人未来将广泛应用于家庭、服务、工业等场景,与人类密切接触,其安全性至关重要。该标准将从电气安全、机械安全、信息安全以及使用过程中的风险防护等多方面制定严格规范,切实保障使用者的人身安全和设备的稳定运行。
 
(来源:机器人产研社)
 
 
越疆机器人推出行业首个“三年质保”
 
       4月16日,越疆机器人宣布,自4月1日起,面向工业、商业领域全场景应用的全系列协作机器人,在中国市场推出“三年质保”的品质承诺。这一举措打破行业普遍1-2年质保的惯例,意在带动行业从价格竞争迈向质量比拼,树立品质责任新标杆。
 
       越疆机器人表示,凭借对自身产品质量、生产制造稳定性与一致性充满信心,此次质保升级行动,标志着中国协作机器人从单纯的“产品交付”向“全周期服务”大步跨越。据介绍,在夯实品质的道路上,越疆机器人有着严苛的标准。核心部件100%选用顶尖供应商产品,关键部件,如减速机、编码器、抱闸等历经10万次循环认证;生产过程遵循160多道精密装配工序,零部件全检,并严格执行国际标准测试;每台设备需通过200多项性能和质量测试,确保“零缺陷”交付;所有产品出厂前,都要经过超过行业标准的72小时质量检验。
 
       越疆机器人的品质底气,还源于其强大的技术实力与行业贡献。近日,由越疆机器人参与牵头制定的国家标准《工业机器人 动态稳定性试验方法》正式发布。这是国际上首个测试工业机器人动态稳定性的方法标准,采用末端抖动频率、末端抖动幅度、停位点稳定性、停位点抖动幅度这4个参数表征工业机器人动态稳定性,填补了国内外空白。
 
(来源:广州日报)
 
 
斯坦福大学发布《2025年人工智能指数报告》
 
        最近,由李飞飞联合领导的斯坦福大学以人为本人工智能研究所(Stanford HAI)发布了《2025年人工智能指数报告》(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dex Report 2025),追踪了 2024 年全球人工智能(AI)行业的发展趋势。
 
       今年的报告新增了对AI硬件发展状况的深入分析、对推理成本的新估算,以及对AI出版和专利申请趋势的分析。他们还引入了有关企业采用负责任的AI实践的最新数据,并扩大了对AI在科学和医学中日益重要作用的报道。这份新报告揭示了2024年AI行业的12大趋势,包括:AI在苛刻基准上的表现持续提升;AI正越来越多地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企业全力投入AI,推动投资和使用创历史新高等。
 
(来源:学术头条)
 
 
    投 融 资    
 
 
影身智能获数千万元种子轮融资
 
       杭州影身智能技术有限公司近日连续完成数千万元种子轮、种子+轮融资。种子轮由卓源亚洲投资;种子+轮由卓源亚洲、杭州西湖科创投联合投资。融资资金将用于机器人右脑的开发训练、商业化落地与团队建设。
 
       影身智能成立于2024年,专注具身智能技术研发与应用,基于其自主研发的空间大模型和工业场景机器人,为企业提供低成本、高可靠、模块化的软硬件协同方案,以从轻工业柔性工序逐渐切入,落地服务业及多种C端场景。
 
       创始人兼CEO闵伟曾任前阿里巴巴机器人团队技术负责人,多位核心团队成员均来自清华大学,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有多年的技术研发及产品应用经验。
 
       目前影身智能已发布“影身”系列工业机器人,并拿下千万级产业订单,预计2025年将累计交付上百台机器人。今年将着力开发机器人大脑,提升机器人理解外部世界并执行任务的能力。
 
(来源:硬氪)
 
锐思智芯宣布完成B轮融资
 
       融合视觉传感器研发商锐思智芯(AlpsenTek)宣布完成B轮融资,本轮投资方包括智慧互联产业基金、浦耀信晔、中车时代投资、智宸投资、毅岭资本等多家机构。
 
       锐思智芯创始人、首席执行官邓坚表示,公司凭借首创的融合视觉感知技术(Hybrid Vision Sensing, HVS),解决了传统图像传感器在帧率、动态范围等方面的性能瓶颈,实现了图像传感器和事件相机从像素到应用的无缝融合,推出多款融合视芯片和端到端融合方案,帮助前沿客户实现快速部署与产品上市,已在AIoT设备和消费电子领域出货。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新一代融合视觉传感器的研发、量产推进及市场拓展。
 
(来源:锐思智芯)

上一篇:2024, “新”!

下一篇:机器人为给排水管道“上门看病”,能有多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