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代表委员面对面”访谈|安徽省人大代表、我院院长于振中为科技创新献策

发布时间:2025-02-20 16:13:45

1月22日晚,2025年省两会“代表委员面对面”第二场活动开启。省人大代表、我院院长于振中紧扣“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构建体现安徽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话题,结合自身履职情况,谈感受、话发展、献良策。
 
安徽省人大代表合肥市智能机器人研究院院长于振中:“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代表,我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感触颇深,让我们科技工作者备受鼓舞。”省人大代表,合肥市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党支部书记、院长于振中表示,报告充分体现了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如推进合肥滨湖科学城实体化改革、探索新型举国体制安徽范式、加快建设量子科技和产业中心等,明确了坚持科技打头阵,将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和智力支持。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如何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让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于振中看来,从研发到市场的过渡,是复杂且多层次的过程,成功的转化依赖于多方协作,包括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合作、政府部门的支持以及社会资本的参与。
 
       首先,科技成果的技术成熟度至关重要,必须经过严格的测试和验证,确保其稳定性和可靠性,能够大规模生产和应用。其次,科技成果要与市场需求匹配,只有当科研成果满足或创造市场需求时,才能实现有效的转化。”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于振中认为,资金获取、法律遵从、商业模式构建、人才团队建设,均构成科技成果转化新质生产力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建立协调机制 给予稳定支持
 
       在今年的省两会上,于振中建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协调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解决重大问题,“建议将职务科技成果赋权等改革成果法律化,把成果转化效益等作为高校、科研院所和人员考核的重要指标。”他认为应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搭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对接平台,加速成果产业化。“同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成果转化支持,优化人才激励政策,对新型研发机构的公益研究给予稳定支持。”
 
 
 
加强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合作
 
       作为科技领域工作者,就“构建体现安徽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于振中有自己的感受与建议:“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推动产业技术升级、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创新等。”
 
他建议,强化合肥滨湖科学城等创新平台的实体化运作,加大对大科学装置的投入与建设,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策源地,建立健全多层次的科技创新基金体系;在新能源汽车、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等优势产业领域,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计划,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制定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
 
       在区域协同创新方面,于振中建议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的科技创新合作,积极参与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挥合肥、芜湖等城市的创新引领作用,带动皖北、皖西等地区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
 
       “我相信,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科技工作者定能勇攀科技高峰,为安徽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科技力量。”于振中信心满满地说。

上一篇:2024, “新”!

下一篇:“灵镜助手”重磅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