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哈工智灵两栖探查移动机器人全新升级

发布时间:2023-12-01 16:45:17

       排水管网是城市的“生命线”,利用“黑科技”为管网“体检”正成为行业发展新趋势在近日举行的2023第十届中国(上海)国际管网展,合肥哈工智灵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哈工智灵”)发布第四代两栖探查移动机器人,适用于水陆两栖操作环境,可检测300mm-2000mm排水管网水、泥、垃圾等工况,进一步提升智能化在城市地下管网运维管理中的应用水平。

 

       两栖探查移动机器人是新型智能化管网检测机器人,由机器人本体、拉杆便携设计的线缆车和机器人控制终端三大部件组成,主要功能是代替人工下井检测,检测范围覆盖DN300mm-2000mm管道,具有水陆两栖环境高通过性、高精度定位测量、全方位检测等特点。

机器人本体、线缆车、控制终端、控制软件

 

       此次亮相第十届中国(上海)国际管网展的第四代机器人相较于哈工智灵在去年推出的第三代产品,具有“重量更轻”“体积更小”“速度更快”等三大优势,在保留水陆两栖探查功能的同时,对管道环境的适应性更强。

 

 

 

       目前市面上多数检测机器人水陆切换靠多台设备组合完成。面对排水管道内部淤积物、水、建筑生活垃圾多种介质等复杂场景,甚至多台设备轮番上阵也无法解决问题。

 

 哈工智灵两栖探查移动机器人采用轮/履运动模块快换独家专利设计,可以减少在检测前对管道的预处理,提高检测效率。机身兼具水中浮潜功能和陆地行驶功能,且配备四套不同的轮/履,拆装快捷,可在5分钟内实现功能切换。

 

 小巧轻便的结构设计将整车负载能力和移动速度大大提升,使其能够在复杂、狭小区域执行探测任务,解决了水陆两栖探查作业难题。适用于市政排水管道、暗河箱涵等高水位、高流速、高淤积工况等复杂场景,有效减少目前管道检测前各准备工序(降水、排水、封堵、疏通等)产生的高额费用和风险。

 

 

 

 两栖探查移动机器人根据作业人员在移动终端(平板电脑)的操控,可自由进入管道行走探测,并将拍摄的管道内部视频影像实时回传,继而监测识别管道内壁有无破损等情况,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和精准度。

 

 在控制终端,机器人在管道内的行进状态(气压、距离、速度、电量)一览无遗,与此同时,通过机身搭载摄像头、雷达、声呐等多种传感器,实时回传管道内部画面,可完成后续管道内部3D模型构建,加上AI缺陷智能检测的助力,进一步提高检测结果精准度。

 

主控制器操作界面

 

 

 

传统管网检测时需要进行交通管制,在完成封堵管道、停水、降水、调水及管道清洗等多环节后,用CCTV闭路电视系统爬行或多台检测设备组合完成检测,存在耗时长、费用高、交通拥堵等问题。

 

 两栖探查移动机器人除极端情况外,几乎可以不做任何前置处理,打开井盖从上游井口进入、下游井口提出,即可完成健康检测,智能缺陷判别、一键输出报告。“无创检测”可实现水不断流、人不下井,整体工期短,成本低,效率高,同时避免检测事故发生。

 

 

 

 在第十届中国(上海)国际管网展上,外观“俊美”的两栖探查移动机器人一亮相便受到了参展人员的“围观”。由于产品兼具多功能、智能化、差异化等多种优势,哈工智灵获得行业关注,现场与多位客户达成合作意向。

 

 截至目前,哈工智灵已累计申请专利76项,其中发明专利26项,现有产品涵盖两栖探查移动机器人系列和无人井下作业机器人系列,实现小批量生产,可广泛应用于箱涵、湖泊、河流等领域的带水探查、养护、修复和搜救作业。

 

 哈工智灵已完成智能科技园排水管道排查项目、合肥经开区高水位管道检测项目,机器人四种典型缺陷智能识别准确率达到93%,产品推广应用于长三角、珠三角,大大提高了管网场景检测覆盖率,弥补传统检测设备性能单一、效率低、成本高等不足,助力解决城市地下管网检测等难题。

展会现场工作人员向客户展示产品功能

 

       下一步,哈工智灵将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精准探查管道内部缺陷,通过智能化机器人等装备的研究与实践应用,解决城市地下管网监测检测、安全防护、应急处置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提升城市地下管网运行效能和智慧化管理水平,实现“让管道作业更安全、更高效、更智能”。

 

 

 

上一篇:2024, “新”!

下一篇:合滨智能“超声探头夹持及远程控制系统”获国家药监局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